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民族民间文化

民族民间文化

关键词:民族民间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民族民间文化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tcwisdom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24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民族民间文化

   一、腾冲花灯。明初,朝廷对云南多次用兵,中原及江南一带兵卒戍边,屯垦落籍,将各地民歌舞蹈或小型剧目引入腾冲,经汇集融合,发展演变,逐步形成地方民间文艺——腾冲花灯。
  二、腾冲皮影戏。皮影戏,俗名“灯影子” ,又名“皮人戏”。皮影戏系外来文化,据考证,为清咸丰年间传入腾冲。县城西北部皮影戏,称为西腔,城郊东南部皮影称东腔。相传数代,今有固东镇刘家寨皮戏专业戏班较为著名。
  三、腾冲杨琴。一种特有的民间文艺形式,系外来艺术,清光绪年间由派驻腾冲(时称腾越)的总兵属下随军戏班传入。
  四、腾冲洞经。据说始于明代,明正统13年(1447年)腾冲石城竣工,地方官绅为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浩大工程建成,举行典礼,悼念为筑城捐躯的民工,走出去请进来的参加盛会演奏的超度经。现有腾越洞经乐团和和顺桂香会。
  五、腾冲山歌。流传于腾冲广大山区农村,四季农闲农忙均可自由传唱。过去的栽插时节,尤其是开秧门能掀高潮,称“秧门山歌” ,优美动听,调子多变,依地域与声腔迥异可分为“三腔”:“龙江腔”、“中和腔”和“西练腔” 。
  六、龙灯、狮灯。如今保留下来的有北海乡的小背龙,偕庆幸福、吉祥、康乐。太平的狮子灯为民间所喜闻乐道。高跷和台阁艺术形式以木架、彩布饰成,表演历史故事,以腾越镇、和顺、洞山最为有名。
  七、佤族清戏。流传至今,有腾冲荷花乡的佤族聚居村寨——甘蔗寨、汪李寨等地,尤以甘蔗寨为盛。佤族清戏演唱内容为汉族故事,汉族服扮妆。1984年,折子戏《安安送米》参加保山地区民族文化汇演成功,被誉为“珍贵的民族剧种” 。
  八、傣族歌舞。属于傣文化,以傣族民歌和叙事长诗及情歌为主,傣族舞蹈流传于荷花乡羡多村一带的“嘎光”及五合乡的“麒麟舞”。祈求人寿年丰,村寨平安。属自娱性集体舞蹈和祭祀性古老舞蹈。
  九、傈傈歌舞。傈傈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,其舞蹈有“跳嘎”和“三弦舞”两种,具舞蹈队列,有“嘎头”(领队)领舞、领唱的集体园圆舞或沐浴盛装的村寨,男女老少踏节起舞。这是一种喜庆、丧葬、起房盖屋,融歌舞为一种的文艺形式,其动作矫健、活泼多变,热情奔放、沉稳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。
十、刀杆节。是僳僳族一年一度盛大的节日,相传是为了纪念明正统年间兵部尚书王骥平乱安边之功绩,在农历二月初八或三月初八举行“上刀杆,下火海”也要拯救王尚书。
  十一、蹬窝罗。即跳欢乐之意,为阿昌族传统舞蹈。民间传说,天神遮米麻、遮帕玛创造了人类后,为使人类生存下来,多次战胜恶魔,并将生产生活方式传给了百姓,尔后返回天廷。因为人们无法随之,只好仰面向天,举手顿足,祈求天神不断降福人间,并将天神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反复吟唱,久而久之所成。

古迹概览

  一、文化遗址
  一、响水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响水湾位于芒棒乡上营响水湾寨子,系当地农民开发梯田时发现。有石器斧、锛、纺轮、砺石等,经考证与云南元谋大墩子为同一文化类型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二、下马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位于腾越镇小西下马常村子,有梯形石斧、孔石锄、孔面刃等,与响水湾遗址为同一类型文化。
  二、墓葬
  一、来凤山火葬墓群。在来凤山东麓,掘出文物近千件。经考证,属唐宋至明初之火葬群。
  二、左孝臣墓。位于明光乡麻栗村茶山河畔,原建于清光绪26年(1900年),后年久失修已毁,1981年恢复。明间两柱刻有楷书楹联“谒力保邦无二志” “捐躯报国尽孤忠”,横批“振兴中华”。
  三、张文光墓。辛亥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于1913年12月19日遇害,其二兄张文运将其草葬于尚家寨董库村张文光故居后宅50米处的山坡,原为土冢。1923年5月,李根源、张问德在土冢前立墓,镶护碑座之右墓柱为:“埋骨此岗真吉镶”,左为“揭竿举义想英风”。碑文:滇西都督大理提督张君墓。有李根源题,于右任书的墓志。 1984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198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9年,张文光又被追认为烈士。
  三、古遗迹
  (一)镇夷关桥。在县城西南十公里处的镇夷关村外,古道与大盈江之交叉处,为明清古关道上名桥之一。
  (二)得胜碉。位于猴桥西南七公里槟榔江与棕包河汇合处,碉成方形,以石筑成,有斗状射击孔,门上有匾额,书“得胜碉”三字。系清道光三年(1823年)知州胡启荣所建七十七碉之一,今尚存。
  (三)太平铺烽火台。位于高黎贡山西坡,明清古驿道所设驿站太平铺后山的古驿道上。太平铺三座烽火台为清初所建,至今仍保存完好,为云南省仅存的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峰火台。
  四、碑 碣
 (一)《重修玉宝寺》碑。在洞山长洞村玉宝寺内,明嘉靖三年立,碑文记载了重修玉宝寺的有关情况,其中“……辛末间,又遇地震。殿宇倾频,墙壁崩坏……”一段,反映了明正德六年(1511年)腾冲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情况。
  (二)《磨盘石战死请将帅墓字》碑。在腾冲第一中学校内,长135公分,宽42公分,墓字楷书,序跋隶书。墓字有王,一为“皇明特晋荣禄大夫挂镇北将军印太子少傅广昌侯高公文贵之墓”;二为“明挂印都督王公玺之墓”;三为“明钦命副总兵张公讳宠之墓”;四为“明钦命副总兵段公讳有荣之墓”;五为“明诰封广昌侯夫人万氏、吴氏之墓”。墓石原在城西老草坡,已不存,今存墓字系民国三十七年(公元1948年)李根源翻刻。
  五、历史胜迹
  (一)护珠寺。在腾越镇小西下河村干峨山上。殿内有李根源于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所立《护珠寺记》碑碣一块,为元代腾冲土知府孟光所建,一说为(护珠寺地界碑记)则记为“创自元时土知府高公名泰者”,民间有说南诏时期所建,而依建筑而论应为明代,当为腾冲庙中之最古者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(二)水映寺。在腾越镇热海社区下绮罗南端水尾山麓,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该寺临水藏碧而达明秀,以水萦山而至清幽,借寺前一片荷池水面而达水寺相映,故名水映寺。是佛家参上乘妙谛,净化人生,悟彻真如之静境;它标志着边城文化遗产的继承。
  (三)文昌宫,位于腾越镇热海社区下绮罗村东,系文庙规制的古建筑群,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,有牌坊式大门、泮池、棂星门等。该寺历代碑碣保存完整,有清代遗留下来的六扇珍贵雕板门窗,各具一历史人物故事,即“明刑弼教,范公书院、历代义门、提戈取印,孟郊救蚁、裴度还带” 。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(四)元龙阁。在和顺水碓村,东邻艾思奇纪念馆,旁有龙滩,因而得名。该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(1763年),整个建筑倚山就势由低向高布局,主体建筑魁星阁为六角形攒尖重篆木楼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(五)黉学,即孔庙。在500多年前秀峰山旁,就早已矗立起一座恢宏的建筑——黉学,这就是于明成化七年(1472)始建的孔庙建筑。本为“先师庙学,”为祭孔场所,供72贤的黉学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6),寸馥清开始在黉学办“文化学堂” ,后改名“腾冲城立两等学堂” 。腾冲沦陷期间,学校停办。腾冲光复后,黉学旧址已是千疮百孔。
  (六)龙光台。县城火山叠水瀑布对面山有一座龙光台,明嘉靖六年,永昌郡太守严时泰始建亭于山顶之上,题名“龙光” ,台内碑刻颇多。万历年间,参将邓子龙扩建为“邓总兵将台”;民国十年,始称“龙光台”。台上有清光绪乙未进士、郡人寸开泰撰写的206字长联。台门有清未书法家吴昌硕所题“安吉”及黎元洪题额“龙光台”三字。登高,前观叠水飞瀑,后视和顺风光。如此游览胜地,亦为历代文人墨客聚会吟咏之所。
  (七)太极桥。腾冲叠水瀑布之上,原有一座石桥,据传建于清初康熙年间,由于坐落在奇山秀水之间,故名丽泽桥。民国元年,松园村一王姓人于桥下凿石,石破,呈现类似“太极”之图样,一时哗然,滇西教督张文光出面调停,饰王姓人改建新桥,取名“太极”,桥上建“观瀑亭” ,亭顶绘太极图。李根源先生在桥上石碑的题记为“滇西都督,大理提督张绍三(文光)于民国二年(1913)创建,李根源书” 。此桥造形美观,工艺精湛,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六、纪念建筑
  (一)国殇墓园。在县城西南小团坡,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所建,是一座见证历史的丰碑,由烈士墓、纪念碑、忠烈祠和园林组成。
大门进去是一条笔直的通道,道之尽头为忠烈祠,祠前阶高丈许,正中嵌有蒋中正题“碧血千秋”刻石;祠正门头悬于右任草书题额“忠烈祠”三字;两楹有何应钦题联“气壮山河成仁取义;光照日月生荣死哀” 。上檐下悬蒋中正题“河岳英灵”四字。祠内共置抗日阵之将士题名碑9618人。1994年,中宣部批准在腾冲国殇墓园的基础上建立“滇西抗战纪念馆”。1996年,国务院公布国殇墓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(二)革命烈士陵园。与小团坡的国殇墓园相邻,陵园由石屏、墓群、烈士塔及其它附属建筑组成,中部刻书人民解放军入腾后历次剿匪战役情况。塔身面背分别刻毛泽东草书“为国牺牲永垂不朽”和“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”的题词。革命烈士陵园于1955年秋开工建设至1956年落成,是为纪念建国初期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设立的。
(三)艾思奇故居。艾思奇家位于和顺山环水映,风景如画的水碓村中的缓坡地上,旧居为清代三房一照壁平房。1919年起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,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被命名为“艾思奇故居” ,故居大门有楚图南隶书“艾思奇纪念馆”额。馆内设展室,以大事图片、实物资料介绍艾思奇为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而奋斗一生的业绩。
  (四)李根源故居。位于叠水河李氏祖宅叠园,明代指挥佥事其十世祖李振雄千户卜居之所,腾越青齐李氏之发祥地。腾冲抗战胜利后,李根源在祖宅基地上重建住宅,题名“叠园”“凤翅园”。1988年,叠园——李根源故居被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恢复故居原貌,增设碑廊、大门和内院。纪念堂正中安放着李根源半身铜像,楼上檐悬民革云南省委赠送的“垂范千秋”匾额。纪念馆展出李根源各个历史时期照片68帧,著述10余种200余卷,他不愧为一位史学家、金石家、书法家和诗人。
  七、旧时科举、书院、义学和私塾
  (一)科举。明清两代腾冲设立了科举统考的专门机构——考棚,地址在县署街市。光绪初,腾越同知陈宗海恢复重现旧观,计房舍(宿舍)18间和卷舍(单人试场)80格。废科兴学后,此考棚改为招待过往官员的“公馆”,于腾冲沦陷时被毁。
  清光绪末年,全国废科举行新学,腾冲县于光绪二十九年(1903)奉命改书院为高等学堂,有志青年受新学影响,腾冲学子纷赴日本留学,标志着科举制的彻底废除。
  (二)书院。明弘治年间,驻腾兵备道赵炯,于腾冲城内州学前创建“秀峰书院”,为云南行政省弘治年间建立的五所书院之一。明嘉靖44年,秀峰书院改称为“春秋书院”,又改称“凤山书院”,清,定名为“来凤书院”。乾隆十四年(1749年)知州唐世梁迁来凤书院于州署后侧。光绪七年(1881年)陈宗海捐薪白银1570两,重建来凤书院于堰塘西隅(今牛家巷)。书院办学历史长达200多年。
  (三)义学。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至道光五年(1825年),腾冲共设有义学23馆,称为老义学,为历届知州、署州、州判、同知开办。光绪初年,同知陈宗海力置新义学,并置义学田。仅光绪五年(1879年)就新增设31馆,十三年(1881年)新义学增至43馆,至此,腾冲县新老义学共计70馆。
  (四)私塾。明清时代,腾冲的私塾已广泛产生于民间。有学东私塾、塾师私塾和集办私塾三种。私塾生一般分三级。腾冲清末至民国时期私塾甚多,但多为塾师私塾,较著名的有:全仁街私塾,为光绪癸巳恩科举人王承谟(字开国)开办;清河义学堂。为光绪癸卯科举人张励(学德洋)开办;弘农国学专修馆,为杨春增(字寿益)于民国九年(1920年)在和顺大庄开办;育英馆,为番国士继承其父番绶昌之私塾,设于打苴(今北海)大东山番家私宅;淑九学馆,为同盟会员、腾越举义领导人之一刘明德(字淑九)于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借县城西街(今四街)董南轩私宅开办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